从军工长卷《诺言》入选“五个一工程”,为北疆文化铸魂;到《龙马精神》在“中国礼物”大赛夺银,展现创意锋芒;再到作家于国际冰心文学奖折桂、电影短片《二十四小时》闪耀国际影坛。近段时间,青山区文艺界喜讯频传。在这里,青山区“文艺两新”群体正以独特的姿态,以多元创作成果,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活力光彩,于时代卷轴上镌刻“文艺两新”的青山注脚。
党建领航:筑牢文艺两新发展根基
东达山艺术区乡村演唱会
2024年8月,东达山艺术区成功入选中国文联第三批“文艺两新”集聚区实践基地,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首个全国“文艺两新”集聚区实践基地,为区域文艺发展树立了国家级标杆。青山区东达山艺术区将党建作为“文艺两新”发展的“红色引擎”,成立中国文联“文艺两新”集聚区东达山艺术区实践基地非建制性党支部,构建起“横向到边、纵向到底”的组织网络。通过各级文联党支部与“文艺两新”党支部结对共建,以组织联建、资源共享、活动共办的模式,确保“文艺两新”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行。
展开剩余79%政策护航:激活文艺创新内生动力
针对“文艺两新”发展的痛点难点,制定出台《中国文联“文艺两新”集聚区东达山实践基地管理办法(试行)》,搭建起涵盖创作扶持、培训交流、政策咨询的“全周期”服务平台。同时,畅通“文艺两新”参与协会工作的渠道,鼓励优秀代表进入协会理事会、主席团,以制度保障激发内生动力。依托《青山区支持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扶持和奖励办法(试行)》,实施“青年文艺人才孵化计划”,截至目前,已吸引刘占强、郭其鹏等29位本土艺术家入驻,成立艺术家工作室,形成鲜明的“文艺两新”集聚效应。
创新驱动:绘就艺术赋能乡村图景
艺术家在东达山进行采风创作
青山区以“艺术+”思维破局,打造东达沟作家村、东达山音乐小镇等特色阵地,邀请知名艺术家开展采风创作、讲座培训等活动,推动“文艺两新”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。2024年,东达沟村集体经济突破111.57万元,人均收入超3.3万元,实现“文艺赋能乡村,乡村反哺文艺”的良性循环。在非遗传承领域,青山区推进东达山度假村项目,以“非遗街”建设为抓手,改造550米艺术路,打造面塑、皮雕、内画等10余种民间艺术展示体验区,推出“3年免租+水电优惠”政策,吸引20位民间艺术家签约入驻,让非遗技艺在活态传承中焕发新生。
精品迭出:彰显文艺创作硬核实力
长篇小说《诺言》新书发布会现场
2024年以来,青山区“文艺两新”创作成果丰硕,多项作品斩获国际国内大奖。军工题材长篇小说《诺言》入选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“五个一工程”优秀作品奖,该作品以独特的工业文化视角为北疆文化注入精神力量;青山区联合出品的电影短片《二十四小时》更是横扫国内外多个电影节,其编剧、导演姜亮亮摘得第七届中国红色微电影盛典、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网络电影展“主竞赛最佳导演”等多项大奖。此外,青山区美术协会主席杨镇宇的《萌动》、副主席兼秘书长贾靖文的《草原父亲》成功入选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;青山区美术协会副主席郭其鹏携《龙马精神》在“中国礼物”创意设计大赛总决赛摘得银奖;青山区作家水孩儿、崔云龙凭借《忽然而已》《长明灯》荣膺第二届国际冰心文学奖暨世界华语文学奖。一项项殊荣展现了青山文艺的深厚底蕴。
平台聚力:构建文艺生态多元矩阵
东达山艺术区雕塑
青山区整合美术馆、乡村大卖场、非遗街等资源,构建“创作+展示+交流”生态链,全年举办东达山艺术节、青山区艺术品大集、“鹿鸣文学季”采风创作等20余场活动。其中,第九届北京藏书票交流会成功助力包头文化高地建设,让“文艺两新”在交流互鉴中破圈成长。同时,挂牌成立东达沟作家村,举办《诺言》新书发布会等活动,吸引优秀作家入驻;打造东达山音乐小镇,举办新歌发布系列活动,成立“东达原音”工作室,推出原创歌曲《暖窝》《好一个新时代》,后者荣获“自治区职工宣传宣讲党的创新理论优秀案例”,让乡村音乐文化活力四射。
品牌赋能:点燃文化产业发展引擎
在东达山艺术区开展非遗研学
青山区以“文艺品牌+人才培育+产业孵化”为路径,推动“文艺两新”深度融入教育、产业体系。联动院校开展青少年文艺培训、沉浸式体验,让“文艺两新”成为传统文化“播种者”;聚焦剪纸、陶艺等艺术产业化,建设包头最大陶艺研学中心,完善文艺产业链条。2024年,青山区文联连续两年被内蒙古文联评为“旗县(区)文联先进单位”,被包头市文联评为“基层文联先进集体”“文艺志愿服务优秀组织单位”,并获内蒙古诗词协会“支持诗词事业发展先进单位”称号,以品牌效应点燃了文艺繁荣的“助推器”。
鼓足干劲,再接再厉。未来,青山区将继续深挖文化潜力,拓宽艺术边界,让“文艺两新”的创造力与乡村振兴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,为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、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山新篇章注入源源不断的文艺力量。(豆豆、白兆刚)
来源:青山区委宣传部
发布于:北京市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