元朝至元二十三年的一个清晨,漠北草原的晨雾还未散尽,一支商队正小心翼翼地穿过呼伦贝尔的牧场。领队的汉人商人王敬之紧了紧羊皮袄,看着不远处两个蒙古牧民的举动,不禁瞪大了眼睛。
那是两个穿着貂皮坎肩的牧民,其中一人正半跪在另一人的马旁,左手轻抚马臀,右手顺着马毛轻轻拍打,嘴里还念叨着什么。被拍马的牧民则一脸得意,时不时点头回应。王敬之悄悄问身边的向导:“他们这是在做什么?”
向导是个通汉话的蒙古人,笑着解释:“这是我们草原上的礼节。你看那匹马,毛色像黑缎子一样亮,四蹄粗壮,一看就是匹好马。拍打马屁股是夸这马养得好,夸马就是夸主人会养马,主人听了自然高兴。”
王敬之恍然大悟,他想起出发前在大都(今北京)听人说过,蒙古人爱马如命,评判一个人的地位,除了看他的帐篷大小,就看他的马群优劣。后来他在《蒙古秘史》里读到:“马者,甲兵之本,国之大用”,才明白马在游牧民族生活中的分量。
展开剩余85%从草原到中原的演变随着蒙古人入主中原,这种拍马赞马的习俗也渐渐传到了汉人社会。但汉人毕竟不像蒙古人那样依赖马生存,于是这一习俗慢慢变了味。
明朝永乐年间,江南才子解缙在《解学士集》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:有个叫张三的小吏,看到上司骑了一匹新马,上前就说:“大人这匹马,头如削竹,眼似铜铃,真是神骏!” 上司听了很高兴,后来提拔了张三。有人就说张三这是 “拍马屁股” 上位的。
这时候的 “拍马屁股” 已经不再是单纯赞美马,而是通过赞美与上司相关的事物来讨好上司。而牛呢?当时的牛主要用来耕田,是农民的好帮手,但在官场中没人会在意牛怎么样。就像《农政全书》里说的:“牛为农之本,非权贵所重”,所以自然不会有 “拍牛屁” 的说法。
清代官场的 “拍马” 盛行到了清朝,“拍马屁” 已经成了官场的潜规则。乾隆年间的《啸亭杂录》里记载了一个典型的 “拍马屁” 案例:
两江总督尹继善有一次巡查河道,负责接待的官员知道他喜欢马,特意从蒙古选了一匹好马献给她。那官员还说:“大人治理河道劳苦,这匹马日行千里,能让大人少受颠簸之苦。此马虽好,但在大人面前,也只是凡马一匹,因为只有大人这样的栋梁之才,才配得上这样的好马。”
尹继善听了这话,心里美滋滋的,当场就表扬了这个官员。后来这个官员很快就升了官。当时就有人议论:“这哪是献马啊,分明是拍马屁!”
而在民间,牛依然是农耕的主力。《清稗类钞》里记载,农民之间会互相夸赞对方的牛壮实,但这都是真心实意的赞美,不会带有讨好的意味,因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农民,没有上下级的关系,也就不需要通过 “拍牛屁” 来谋取好处。
“拍马屁” 的花样翻新随着时间的推移,“拍马屁” 的方式也越来越多,不再局限于赞美马了。晚清李宝嘉的《官场现形记》里,就描写了各种 “拍马屁” 的招数:
有的官员知道上司喜欢字画,就花大价钱买名画送给上司,还说:“大人学识渊博,只有您才配欣赏这样的好画。” 有的则在宴会上故意捧上司,说上司的政绩如何卓著,百姓如何爱戴。
这些虽然都和马没关系了,但人们还是习惯称之为 “拍马屁”。因为 “拍马屁” 这个说法已经深入人心,成了讨好、奉承的代名词。
反观牛,在民间依然是勤劳、朴实的象征。《民俗通义》里说,农民们对牛充满了感激之情,他们会好好喂养牛,在农闲时还会给牛放假,但从不会用 “拍牛屁” 来形容对牛的好,因为这是出于真心,而不是讨好。
文人笔下的 “拍马屁”许多文人也在作品中用到了 “拍马屁” 这个词。《红楼梦》里,王熙凤身边的小红,就很会 “拍马屁”,总能把王熙凤哄得开开心心。她不是赞美王熙凤的马,而是夸赞王熙凤的能力和气派,这其实也是 “拍马屁” 的一种延伸。
而在描写农民生活的文学作品里,比如《水浒传》中描写阮氏三兄弟的生活,经常提到牛,但都是说牛如何能干,帮助农民耕种,从没有 “拍牛屁” 的说法。因为农民和牛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,不需要讨好。
地域差异中的 “拍马屁”在不同的地域,“拍马屁” 的表现形式也有所不同,但核心都是讨好别人。在北方的游牧地区,依然保留着一些和马相关的 “拍马屁” 方式。比如在赛马比赛后,人们会对获胜者的马赞不绝口,同时也会夸赞马的主人驯马有方,这其中就带有讨好的意味。
而在南方的农耕地区,“拍马屁” 则更多地体现在对人的直接奉承上。比如商人之间,会夸赞对方的生意做得好,有眼光,其实也是一种 “拍马屁”。
但无论在什么地域,都没有 “拍牛屁” 的说法。因为牛所代表的农耕文化,讲究的是勤劳踏实,人们更看重实际的劳动成果,而不是虚假的奉承。
“拍马屁” 的心理学解读从心理学角度看,“拍马屁” 其实是一种社会交往中的心理策略。人们通过奉承别人,希望获得对方的好感和认可,从而为自己谋取利益。而马在古代社会中象征着权力和地位,所以通过赞美马來讨好权力拥有者,是一种很自然的心理行为。
而牛象征着勤劳和朴实,人们对牛的情感更多的是感激和尊重,而不是想通过讨好牛来获得什么利益。所以从心理学层面来说,也不会产生 “拍牛屁” 这样的说法。
历史文献中的马与牛翻阅大量的历史文献,会发现关于马的记载往往和权贵、战争相关,而关于牛的记载则多和农业、民生相关。
《史记・项羽本纪》中记载项羽 “力拔山兮气盖世,时不利兮骓不逝”,这里的骓就是项羽的宝马,象征着他的英雄气概和权力。而《汉书・食货志》中则说 “牛乃耕农之本,百姓所仰”,强调了牛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。
这种历史记载上的差异,也反映了马和牛在人们心中不同的地位,从而使得 “拍马屁” 能够流行开来,而 “拍牛屁” 则无从产生。
“拍马屁” 在现代的应用到了现代社会,“拍马屁” 这个词依然被广泛使用。在公司里,有的员工会讨好老板,希望得到升职加薪的机会;在学校里,有的学生可能会讨好老师,希望得到更多的关注。
虽然现在已经很少有人骑马了,但 “拍马屁” 这个说法却一直流传了下来。它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,代表着那种不真诚的讨好行为。
而牛在现代社会中,依然是勤劳的象征。我们会说 “像老黄牛一样勤劳”,但从不会用 “拍牛屁” 来形容对勤劳的赞美,因为这是一种真诚的肯定,而不是奉承。
为何 “拍牛屁” 从未出现综合以上的历史和文化因素,“拍牛屁” 从未出现是有其必然性的。
首先,牛的社会地位决定了它不会成为讨好的对象。牛主要和农耕、普通百姓相关,没有马所代表的权力和地位象征,所以人们不会通过赞美牛来讨好别人。
其次,文化内涵的不同。马文化中带有一定的等级观念,而牛文化则强调平等和勤劳,这使得 “拍马屁” 有了滋生的土壤,而 “拍牛屁” 则不符合牛文化的内涵。
最后,语言习惯的传承。“拍马屁” 这个说法一旦形成并流传开来,就会成为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,人们会一直沿用下去,而不会再创造出 “拍牛屁” 这样的说法。
总之,“拍马屁” 这个词的产生和流传,是历史、文化、社会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它从最初草原上对马的赞美,演变成后来对人的奉承,见证了社会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。而 “拍牛屁” 之所以不存在,也是由牛在社会中的地位和文化内涵所决定的。这一语言现象,其实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小小缩影,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和思考。
发布于:山东省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